Crossover Talks Bangkok - AI 落地全攻略:如何讓AI成為企業的 ROI 加速器
近年來,AI 幾乎天天上新聞,但多數企業心裡的疑問是:「AI 能不能真的幫我提升業績、降低成本?」
以泰國製造業為例,最新調查顯示,只有 17% 的企業真正把 AI 用在能改善營運績效的專案上;大部分公司還在規劃階段,甚至還沒有開始。這樣的情況,其實跟台灣產業界的心聲很接近──大家都知道 AI 很重要,但遇到的挑戰也很相似:要怎麼挑對應用場景?投資報酬率到底在哪裡?公司內部又缺乏能帶頭落地的人才。

關鍵不只在技術,而是「人 × 商業 × 技術」
在泰國曼谷舉辦的一場 AI 應用分享會上,Profet AI與 HexaTech Solutions 就提出了一個明確觀點:AI 成功不是靠技術單打獨鬥,而是結合產業知識、組織變革,以及合適的 AI 工具。
Profet AI 是亞洲製造業領先的無程式碼 AutoML 平台,已經協助超過 300 家製造業客戶 落地 AI,涵蓋汽車、電子、材料等 20 大產業,連 Nvidia 在亞洲的一半以上製造夥伴都在使用。最大的特色,就是讓工程師這樣的非 IT 人員,也能自己在 3 小時內建立 AI 模型,並且通常在 90 天內看見 ROI。
活動當天探討了兩個來自國際大廠的案例,對製造業特別有啟發:

案例一:敏實集團 Minth Group —— 讓 AI 幫忙解決高瑕疵率
敏實是全球知名的汽車零組件供應商,曾經碰到很棘手的問題:汽車飾件彎折製程的瑕疵率高達 40-47%,不但拖慢生產線,還要投入大量人力做檢測與返工。
導入 Profet AI 的平台後,他們培訓了 800 多名員工 學習如何自己建模。這裡的重點是──建模的不是資料科學家,而是第一線的製程工程師。他們利用 AI 分析數千個變數,包括材料強度、設備定位與環境因子,找到造成高不良率的關鍵原因。
成果相當驚人:首階段就為公司省下 人民幣 590 萬(約新台幣 2,700 萬),未來推廣到更多產線後,潛在效益可達 1,474 萬人民幣。更重要的是,公司內部培養出了 38 位 AI 內部推動者,已經展開十多個新專案,逐步把 AI 變成日常工作的一部分。
案例二:群光電能 Chicony Power —— AI 幫忙做能源最佳化
電源供應器大廠群光電能,則是從「節能」開始切入 AI。廠房裡的大型冷凍水機組耗電龐大,過去完全靠工程師經驗來排程與調度。問題是,當同時要協調多台機組、幫浦、冷卻塔,光靠人工判斷,既複雜又容易出錯。
透過 Profet AI,他們建立了兩個模型:
- 負載預測模型:結合天氣與產線排程,預測即將到來的冷卻需求
- 能源優化模型:計算出最佳化的機組組合,並即時提出建議
這套系統上線後,不僅實現 3-15% 的節能效果,在群光這樣規模的工廠裡,相當於每年能省下可觀的電費與營運成本。同時,AI 也能提前預警設備異常,避免停機損失,大幅降低營運風險。
給台灣產業的啟示
HexaTech 執行長 Bancha 也分享:成功的關鍵在於先從「快速見效」的小專案開始,用實際成效證明價值,再慢慢擴展到全企業。真正能讓 AI 變成現金流的,不只是演算法,而是「商業優先級 × 人才準備度 × 技術適配度」。
事實上,泰國現在面臨的困境,正是台灣十年前走過的路:勞動力短缺、人口老化、年輕人才斷層。這些問題,不靠 AI 很難解決。AI 不僅能提升生產力,更能把前輩累積的專業知識數位化,傳承下去。
對台灣產業來說,未來要少一點「追逐 AI 熱潮」,多一點「把 AI 放進核心策略」。只要方法正確,無論在製造、餐飲還是零售,都能讓 AI 帶來 看得見、算得清、可持續的價值。
想了解更多 Profet AI 如何協助台灣製造業快速落地 AI?歡迎填寫下方表單與我們聯繫。